
我們要做的是 吸取精髓,從中改進
例如:巴菲特很強調
重押股票,強調不要超過6支
蒙格 甚至說 不要超過3支
而且最好是抱永遠
因為這樣長期才會賺最多
但是我們和巴菲特不一樣的是
1. 你在台股可能很難找到像可口可樂這樣無堅不摧的公司
所以能抱到永遠的公司寥寥可數
2. 巴菲特買美股,要繳資本利得稅,所以頻繁買賣划不來,
而且他很多都是買下整間公司,所以也無法這樣做
但我們小散戶可以
3. 我們對一間公司的掌控度,遠低於巴菲特
巴菲特很會看人,他對管理階層有興趣,才有可能買
他要的人是充滿熱情,早就超越了賺錢,是把公司當做藝術品在做的人
例如 內布拉斯加家具的B太太
巴菲特 可以說是在面試
但是,我們沒得面試、甚至連拜訪公司的機會都沒有
(看 非常潛力股 就知道,費雪拜訪公司做的多勤)
不管我們多會看財報、多會分析商業模式,把握度 都遠不如巴菲特
(光可以徹底了解老闆人怎麼樣,我覺得就已經差很多了)
所以,押單支 很有可能會崩潰
他的師父 葛拉漢,就不拜訪公司,只專注分析財報
所以葛拉漢 強調 要適度的分散
以上3點,只是我隨便舉例,我們和巴菲特不同的地方
雖然 我們有不少劣勢
但其實也有優勢
例如,我們的錢很少,所以可以投資一些很有潛力的冷門股
但巴菲特就不行了
因此,認真去看巴菲特的信
然後思考 我們和巴菲特不同的地方在哪
哪些可以學,哪些要修改
(原本我自己寫了很多年摘要和心得,但後來發現中國有更好的翻譯者,投資好友麥克風有整理了,經他同意轉載)
Daily Journal問答錄: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波克夏股東會問答錄: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61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1966 / 1967 / 1968 / 1969 / 1970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1971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1976 / 1977 / 1978 / 1979 / 1980
1981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專欄與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