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們的台指期策略分享

前陣子跟一些台指期年輕強者聊,分享兩個例子。

A大概用了七八年,從10萬翻到一億多。
很能承受波動,初期槓桿全滿,到現在還是40萬做一口(相當於7倍槓桿),順勢年都是幾倍在翻,但代價是績效波動劇烈,即便現在大部位,還是一兩年時不時回個40%DD。

他已經策略超過百支了,多空都有,還是避免不了這樣的DD,槓桿還是太大了。

我說阿你不順時幾千萬在賠,不會睡不著喔?他聳聳肩笑說,習慣了,一路就是這樣波動上來的。

另一位B完全不同的路線,績效遠不如A,過去長期年化只有打敗大盤約10%,但績效非常穩,今年的MDD只有2%。

你沒聽錯,只有2%,績效曲線畫出來可能看不出有回檔。

他只願意200萬做一口,槓桿不到2倍。
30幾隻策略裡面,多空完全中性配置,從來不會手癢主觀去讓多空失衡。而且策略汰舊換新非常謹慎,新策略剛做出來會讓它paper trade一段時間觀察,舊策略有疑慮就先下架。所以上架中的策略,失效率偏低。

他笑說:我多頭絕對賺不贏你們啦,但相對的,管他震盪年還是崩盤年,我有信心不會有任何一年賠錢。

他個性非常像我podcast 採訪過的小秋,不求爆賺,但求不僅每年賺,甚至每月賺!

同樣都是做期貨,不同的風格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績效曲線。

至於我,由於主力是股票,所以期貨目前是擔任避險角色。槓桿很克制,不求熊市爆賺,但目標要在三五年一次的大熊市,每年一季的小熊市裡面,完全能cover多單損失。策略不求數量多,十支就差不多了,但每支的邏輯儘量都要不同,以避免同時失效。

目前也會手癢去擇時調策略權重,覺得位階高了就多空一些,跌深了就少空一些(不過沒保證這樣長期一定會比較好就是了)。

最後再強調一點,不要高估自己承受DD的能力。一般來說,10%開始皺眉,20%開始難受,30%開始失眠,40%開始憂鬱,50%懷疑人生。

投資生涯幾十年,如果滿倉死多頭,難免遇到懷疑人生的時候,所以要馬不隨時滿倉,要馬有避險策略,要馬就是資產別全股市(本業、房產、實業、債券、海期…),資產累積速度固然重要,但過程中讓痛苦程度降低,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